级别: 九级会员
UID: 1018996
精华: 0
发帖: 2659
威望: 1000 点
金钱: 208400 RMB
贡献值: 296 点
注册时间: 2019-10-01
最后登录: 2025-07-21
0楼  发表于: 5小时前

戒色 VS 不戒色:一场关于欲望、纪律与现代焦虑的争论

在当今中文互联网世界,围绕“性”这个议题,出现了一批十分特殊的社群:一类是倡导**“戒色保精”“禁欲续命”的“戒色群体”;另一类则是主张“不压抑天性”“节制而不压制”**的“非戒色群体”。

双方围绕**“是否应该主动压制性欲”、“撸管(自慰)是否伤身”、“精气是否决定命运”**等问题,常常吵得不可开交。

这场争论,表面看是对性行为的看法分歧,实则是现代人面对内卷社会、精神空虚、自控力危机与身体焦虑的不同回应方式。

一、戒色群体:在混乱中寻找“自律与纯净”
主要人群:
以男性为主,年龄集中在15-35岁

多数有沉迷色情、手淫成瘾经历

曾遭遇抑郁、脱发、焦虑、社恐、早泄、疲惫、迷茫等状态

自称“撸多年,毁一生”,希望靠“戒色”实现逆转

主要主张:
性欲是“毒瘾”之一,色情是“慢性自残”

自慰会消耗精气、伤肾、毁面貌、毁前程

戒色能让人精力旺盛、头脑清晰、气场强大、命运转变

推崇《戒为良药》《飞翔经验谈》《四书五经戒淫篇》等内容

极端者甚至主张“婚前禁欲”“守贞终身”

心理动因:
焦虑感外化为对性欲的投射:
无法改变命运、社交失败、学习退步等困境,容易被归因于“撸管过度”。

在网络极端信息中强化戒色信念:
某些论坛将一切负面症状归为“色情果报”,形成封闭式自我说服系统。

缺乏其他成就来源,靠“自控”获得道德优越感:
“我能戒色30天,所以我比别人更自律”,成为内在安慰机制。

二、非戒色群体:反对过度神化“禁欲”的效果
主要人群:
多为接受科学性教育的青年、医学生、知识分子

部分是曾经“戒色失败”的过来人

一些人因对“戒色圈洗脑”深恶痛绝,而极力批判其言论

主要主张:
自慰是正常的生理行为,适度无害,甚至有益

性压抑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,如焦虑、性恐惧、甚至暴力倾向

“精气决定命运”“保精养神”属伪科学或玄学概念

倡导理性节制,而非极端禁欲

反对将人生失败归因于性行为或自慰行为

心理动因:
出于对科学与理性的坚持:
认为“戒色圈”把一切归因于性,逻辑混乱,误导年轻人。

对“性羞耻”的反叛:
不认同“性即肮脏”,呼吁应当摆脱父权社会对性压抑的文化控制。

对某些戒色教义的创伤经验:
有人因“戒色失败”陷入深深自责、自我厌恶,甚至患上焦虑症或抑郁,转而反对这一思想体系。

三、两派争论的核心:“如何看待欲望”
戒色派认为:欲望是毒,必须斩断,才能获得真正力量。

非戒色派认为: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,节制才是关键,而非压抑或消灭。

这场冲突,本质是“控制派”与“接纳派”的对立。

前者希望用纪律、苦修、禁欲来重建秩序;
后者则认为人不该活成修行机器,而应顺应本性,健康表达。

四、谁是对的?谁是错的?
现实中,很少有“绝对正确”的做法。

如果一个人真的因为戒色摆脱了成瘾,变得自律、自信、有规划,那他就值得尊重;

但如果一个人因为戒不掉而陷入羞耻、焦虑、精神崩溃,那这套理念就是有害的;

同样,如果一个人完全放纵性欲,沉迷色情,影响生活,那“反戒色”也不是出路。

关键在于:是否健康、是否自主、是否理性、是否尊重人性。

五、写在最后:不要让欲望成为你逃避人生的工具
戒色不是灵丹妙药,不戒也不是人生解放。

你真正该戒掉的,或许不是“色”,而是“懒”“空虚”“对自己不负责任”。

而你真正需要的,或许不是“绝欲”,而是“找到生活中真正有意义的事”。

性,不是肮脏的,也不是神圣的。它只是人性的一部分。
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,不是靠压抑欲望过活,而是能带着欲望走得正。